【题记】创新是个热词,哪个企业不说出有什么创新,都不敢与行业人士见面。但实际上创新有很多种,一般的顶多算是改善、改良,真正的创新是对原理和价值链的颠覆。
秦仪||撰文
前些天笔者写了一篇《缺少颠覆式创新的家电业只能是顶着天花板前行》的文,一些人就认为笔者观点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?家电行业现在每年的创新不是很多吗?每年主流家电企业申报的专利都要上万件,怎么就没有创新呢?
解释这一现象并不难。不可否认,家电行业现在创新的确不少,不过基本上都是在现有产品的改良、改善,前提都是没有打破原有的逻辑,基本原理仍然保持不变。换言之,现在绝大多数创新都是小改小革式式的改良型,不颠覆原有产品的逻辑。
家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、学习、模仿、创新的典型产业,确实在规模上、成本上、营销上,已经打败了跨国企业,中国家电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一张烫金名片,不仅可以抗衡欧美、日韩跨国品牌,而且站在了全球竞争舞台的中央。
但站在更高更远来看,目前家电行业的创新仅仅局限于原有产品的改良上。拿白电产品来说,洗衣机还是利用物理的滚动离心力来洗涤衣物,冰箱还是用制冷剂形成温度差循环来降温增加食物仓储时间,空调还是以压缩机带动制冷剂温度差循环来带来冷(热)风来调节温度的。只不过经过“创新”的洗衣机从波轮变成滚筒,冰箱有了直冷和风冷的区别,空调对吹出的空气进行了健康处理,同时所有的家电品外观在新材料、新工艺的加持下美观度有了质的飞跃。所谓的创新都是没有改变产品基本原理,只是做了功能的优化和改良。
很多人都想不明白,以现在技术条件、工艺水平、材料多样,按理比以往创新的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,但现实情况却是真正的创新越来越难,很多创新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,完全违背了创新的本意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?特别是那种具有颠覆性的创新,更是凤毛麟角。症结何在呢?
不过近日看到清华教授柳冠中对话海尔张瑞敏中谈到的问题,一下子豁然开朗。柳教授问张瑞敏说,“再过30年、50年,你们海尔还做冰箱、洗衣机、空调吗?”张瑞敏就坦率地回答,“别看我什么都有了,我最大的苦恼是拿不出颠覆性的产品!”
如柳教授所说,就现在的冰箱、洗衣机、空调这三大白电品,再便宜再多,也是大而不强。因为,就制造而言“制”是引进的,“造”是中国的。引进的工序,引进的标准,引进的流水线,再投入中国的劳动力,中国的原材料,就可以大量造出来了。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专注关心的是营销管理,忘掉了最根本的是开发创新。
而开发创新是要有底气,跨国企业的“制”是几百年,二百多年的工业革命。我们的“制”是引进现成的,是站在跨国企业肩膀上往上走的,但后续的基础不牢靠的话,再继续往前走是很困难的。人家积累了很多东西,第三代、第四代、第五代可以出来,而我们下一代没有积淀,就很难有下一代的产品。这就是中国家电为什么颠覆式创新难的症结所在。
出路何在?柳冠中教授说得也很清楚,中国家电企业必须要去坐冷板凳,要回到基础的研究上,要沉下心来中国家电才会有希望。基础研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这就在于基础研究难以立竿见影,在当下就能产生经济效益,而且周期还特别长,可以说是劳力费心。所以,柳教授才说,必须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。
况且,很多的颠覆式创新是需要机缘的,没有机缘的努力往往是与成果擦肩而过。但要知道,不论是机缘巧合还是灵光乍现,都是建立在长期积累、沉淀基础之上,通过有目的、系统的方法而达成的。天上掉馅饼的事与科学精神毫无关联!
=====
家电魂:深度解码家电行业热点事件,梳理家电厂商转型变革历程,互联网时代家电业最具深度自媒体。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,违者必究!
=====